查看原文
其他

人物:文心飞扬的“80后”女飞机设计师——池舒涵与《纳兰性德》一书

池氏网 池氏网 2019-08-14

必读:池氏文化精粹辑要(2018年12月31日收录) 


池氏网推荐语:


“池氏大分散、小聚居……”


“我们在全国人太少了……”


“我们在中国姓氏中影响力太弱了”……


这是很多宗亲聚会在一起时,总有一部分宗亲会发出的感慨!


是的,确实如此!


正如福建池氏委津光会长总结的一样:池氏小而美、池氏少而亲


正因为这样,在韩国有一部分影视红星,改成“池姓”鸿运当头,火得一塌糊涂,比如,在中文搜索引擎中常见的影视明星——池城


今天我们介绍一位美女作家——池舒涵,她本不姓池,之所以取这个笔名,她的解释很诗意:“池,是一个美好的字。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我的第一本小说原名《渌水拾梦》(出版名《纳兰性德》),汉张衡的《东京赋》里有‘……洪池清籞(YU),渌水澹澹’,‘池’这个字,正和这样一本诗情画意的作品相得益彰。”;


在以后的书籍出版发行、全国各地读者见面会、新书推荐会、电视采访等场合,她都一直使用这个名字。


以至于,池氏网编辑通过网络寻到她后,她坦言:看来,自己和“”这个字,缘分真是不浅。


基于此,我们池氏网没有理由不来推荐下这位美女作家的作品及人物介绍。



池舒涵照片



01


池舒涵及《纳兰性德》一书


作者简介:


池舒涵,自诩“伪文青”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自幼喜爱文字,立志执笔言心声;


在学生时代为遂家庭期望,无奈学习了理工科,一路如履薄冰,成为一名科研技术人员工作至今;


多年的科技工作并没有把深植在内心的文学梦磨灭,偏爱现实主义题材小说,曾主张体验式写作;


大学期间初涉小说领域,为再现女主人公矛盾复杂的心理过程,曾亲赴旅顺日俄监狱,令老师同学瞠目结舌;


后因工作等原因,短暂放弃了笔耕的幸福生活;尘埃落定后,“编故事”的“贼”心不死,偶尔受友人怂恿,心中的文字梦便又得以重生。



创作初衷


纳兰性德(成德)是以词名世的清初大文学家;


近年来,纳兰词的风行

更使这一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

成为众多读者追捧的对象,

但其在除文学之外的其他领域的成就

却往往被人忽略;


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时期

和复杂的文化背景下,

作为一个天子近臣

满汉文化的融合所做的贡献;

作为一个贵族子弟,

向投身门下的落魄文人提供的帮助;

作为一个文治武功并举的天才,

在对抗外来侵略的战斗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作为一个艺术的痴迷者,

在音乐、书法、篆刻等领域

的独特见解和成绩,

都是可圈可点的;


他高洁的人格、浪漫的思想、

绝世的才华、曲折的爱情,

使得他成为历史长河中一颗耀眼的明星


因此,

池舒涵创作《纳兰性德》文学作品的初衷,

就是讲述一个更全面和真实的纳兰性德,

还原一个多情才子的短暂而精彩的人生。


《纳兰性德》旨在打造一个

完整细腻的时代舞台上

不同凡响的才子形象,

不仅塑造了一个传奇人物,

同时也勾勒出一个

清初满汉知识分子群像和

围绕在主人公周围的美丽女子们的悲剧命运。



名家点评:


当文学融入了生命,她便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与一位俊朗多才又多情的古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不是穿越时光,而是灵魂碰撞。潜心研究,严密考据——她懂纳兰。不一样的女作家,不一样的新作品,值得对生活有感悟且对文学有情怀的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读。


——陈峻(资深媒体人)


读几段《纳兰性德》,竟恍然有隔世之感……小女子能写出来这么大部头的长篇,人物拿捏细腻,词句优美,实属不易。


——霍明琨(黑龙江大学教授)


可敬的是,池舒涵并不是以楞伽山人卖弄自己,而是以赤诚之心记录了与隔空知已纳兰容若的神交。


——子威(龙广电台主持人)


她写的不是小说,她的创作过程本身就是一项让人瞠目结舌的工程。


——朱云乔(畅销书作者)



02



文心飞扬的“80后”女飞机设计师——池舒涵


记者 郭艳军


图纸、数字、严格的标准……

白天,她安于岗位,潜心工作;

稿纸、文字、飞扬的思绪……

夜晚,她笔耕不辍,

用穿越的心灵探寻古人那份清悠与愁苦。


池舒涵是

中航哈飞工业集团的一名飞机设计师,

从事飞机内饰设计。

作为黑土地上数百万产业工人中的一员,

在这种颇显“高大上”的工作中,

她心怀敬畏,恪尽职守,

专注于唯美职业生涯的构画,

收获着与众不同的工作体验。


《纳兰性德》,

是池舒涵利用业余时间创作的

一部38万字的现实主义题裁的长篇小说。


小说以清初政治经济生活、

满汉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为背景,

以大文学家纳兰性德生平经历为蓝本,

以史实和主人公留存的作品为依据,

勾勒出一个清初满汉知识分子群像和

围绕在主人公周围的美丽女子们的命运,

是国内目前第一部以章节形式

较完整地讲述纳兰性德生平的文学作品,

即将出版发行。


38万字!谈何容易!

同事们评价她“累中求苦”,

可她认为这是一种双重幸福。

这种幸福源于

这位“80后”女孩儿对快乐工作的独特理解

和对多彩生活的不懈追求。

 

工作生活学习三位一体——“人生应该是多元而明媚的”


谈起自己所从事的飞机设计工作,

池舒涵的见解令人耳目一新。


“搞设计的人不能枯燥。

表面上看

工业设计无外乎标尺模型、图纸数据,

甚至是各种严格的标准,

但如果从业者囿于规范,

陷入固有思维,

那么他的‘作品’将难有新意,

工作也会索然无味。”

在池舒涵看来,

走出设计工作本身,

让生活丰富起来、视野开阔起来,

才是设计工作的灵感源泉和动力所在。


“从审美角度看,

飞机并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

无论是色彩的搭配还是材料的选用,

都是可以让‘庞然大物’变得灵动的元素。

出彩的内饰设计

可以拉近乘客与飞机的心理距离,

在两者间产生共鸣,

让出行变成一种享受。”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

池舒涵在严格按照标准进行设计的同时,

完成了十余项颇具创意的发明设计专利,

平均每年都有论文

在国内及国际平台和论坛上公开发表。


在她的心中,

小到一个部件的构思,

大到一次行业规范的建议,

都是在为企业、为国家、为行业,

甚至是为每一名乘客服务的。

“这让我从不轻视自己的工作。

我在其中体验的是

创新的愉悦和间接服务他人的快乐。”


然而,“两点一线”的工作

并未隔绝池舒涵对多彩生活的追求。

她珍视友情、广交朋友;

酷爱阅读,是书友会的活跃分子;

每年都去各地“穷游”、

品味不同文化品尝地域美食。

在一点一滴的经历中积累正能量,

培养融入不同文化氛围的能力……

她在工作中创造着美,

在生活中寻找着美。



同样的无奈和不屈——“纳兰性德与我并不遥远”


池舒涵1983年出生在黑龙江省依兰县,

父亲是煤炭企业的火车司机,

母亲是工厂的化验员。

生活在这样一个典型的工人阶级家庭,

但文学的种子却在童年悄然萌芽。


《我爱你煤炭》

是池舒涵小学三年级时写的一首诗歌,

她用饱含童真的笔调赋予煤块以生命,

表达了对父亲工作的赞美,

对童年快乐生活的满足。

这是她第一次看见

自己的文字被印成铅字,

在读者们的啧啧赞叹声中,

在老师赞许的目光中,

文思敏捷的舒涵对写作越发神往。


按说,凭着从小学到高中

始终是学年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尤其是对文学的情有独钟,

池舒涵完全可以走出

一条属于自己的文学之路。


然而,与众多“80后”一样,

面对职业理想的选择,

她同样受到来自师长

那种带有时代特征的

“重理轻文”思想的影响:

在填报大学志愿时,

向往文学殿堂的她

无奈地选择并考取了大连理工大学

这样一所典型的理工科学府。

在择业上,

她也以平和的方式

接受了父母希望她回到家乡的建议。


对此,池舒涵并未抱怨,

她用纳兰性德的经历

诠释着自己和同龄人的际遇。


纳兰是康熙身边的侍卫,

但他淡泊名利,

在内心深处厌恶官场的庸俗虚伪;

他有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却不能在一等侍卫的职位上

挥洒满腔热情。

然而,纳兰并未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凭借自身的文才武略,

不仅深得康熙赏识,多次委以重任,

更是博览群书,广交才俊。

他情感真挚,

文学造诣更是影响深远。


“其实,纳兰的心志和经历

与我们这一代人有很多相像的地方:

渴望在喜爱的领域有所建树,

却被时代和出身推到

一个远离梦想的位置。

但是,面对诸多不如意,

多数‘80后’并非如世人所诟病的

那样偏执、迷茫和缺乏责任感;

相反,我们如纳兰一样,

虽然偶尔纠结,却从不颓唐;

虽然逐渐成熟,却始终敬业。”

在池舒涵的眼中,

纳兰性德是自己的一面镜子,

她客观地审视纳兰性德的生平,

并从中汲取着工作和生活的动力。



为自己和时代添彩

——

“每个人都应该做一个瑰丽的梦”


对纳兰性德的词,

池舒涵情有独钟,

而更吸引她的却是

纳兰性德这一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

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这也是她创作《纳兰性德》的一个动因。


“纳兰是以词名世的大文学家,

但其在文学之外

其它领域的成就却往往被人忽略。

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时期

和复杂的文化背景下,

作为天子近臣,

为满汉文化的融合所做的贡献、

作为贵族子弟,

向门下落魄文人提供的帮助、

作为武职官员,

在远赴黑龙江边地出生入死的英雄豪气

作为至诚君子,

倾尽心血营造出的忠贞不渝的感情世界、

作为艺术痴迷者,

在音乐、书法、篆刻等领域的

独特见解和成绩,

都是可圈可点的。

高洁的人格、浪漫的思想、

绝世的才华、曲折的爱情,

都使他在历史的长河中

成为一颗耀眼的明星。

因此,我创作的初衷就是

讲述一个更全面真实的纳兰,

还原一个多情才子短暂而精彩的人生。”


萌生创作小说的想法,

是池舒涵追求文学梦想的使然。

但是,如何把握主题?

如何设置人物?

如何构思情节?

这样大部头的处女作,

对她这个业余的文学爱好者来说,

不能不说是一种挑战。

她沉下心来,一步一步地展开创作。


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

只有多方面了解主人公的生平

才能使作品深刻并具有现实意义。

《饮水词笺校》、

《纳兰性德研究论丛》……

从2013年开始,

池舒涵广泛阅读

有关纳兰性德的学术文集和参考书目,

研究纳兰性德所处的社会氛围和时代背景。


她还到故乡——古城依兰

探寻有关纳兰性德的故事和传说。

“文学创作应该是

一种书写唯美情怀的过程,

不应该成为作者的包袱——

这也是我协调工作和创作的心态。”

池舒涵并未在创作过程中

给自己施加压力。

在初步厘清

小说架构和情节、人物脉络后,

池舒涵开始了长达2年的创作生活。


一杯清茶,一曲慢歌,

一份稿纸,一种从容的心情。

每天晚上坐在书桌前,

千余字的创作过程在池舒涵看来

是文学思想的锤炼和升华。

她品读着纳兰性德的心路历程,

让纳兰性德未尽的人生故事在笔端延展。

不知不觉,她入戏渐深,

在梦里与纳兰对话,

与作品人物进行交流,

感受着主人公的激情与失落、

成功与挫折。


在不断考证史实积累筛选素材的同时,

池舒涵充分利用现代通讯工具,

加入文学交流群,

通过网络和微信平台

向纳兰学专家和文学家求教,

围绕主题审慎修改相关章节。

在摸索写作技巧和解决创作瓶颈过程中,

池舒涵收获着另一种成长和成熟。


2015年末,

《纳兰性德》成稿四十七章及尾声,

近38万字,

在全国一二线城市与读者见面。

“我从未梦想成为作家,

《纳兰性德》也并非是

迎合商业市场的文学作品。

它承载的仅是我这样一个普通人

对工作和生活的理解

和对人生情感的释放。”


然而,对一名在文学梦想的道路上

跋涉了许久的人来说,

毫无疑问,

《纳兰性德》必将为

池舒涵本人和这个时代

留下一段唯美的印迹。



视频新闻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收藏地方作家作品活动回顾之四 (池舒涵)




精彩由您续写:

请关注“池氏网公众号”:ID:chiszqw

微信热线:hackchi;263656393

邮箱:hackchi@qq.com;263656393@qq.com

池氏网公益法律援助律师:池春燕WX:xuyuanchiw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